TPIP

關於兒童用藥安全,我們該注意些什麼?

關鍵字搜尋(訴銷、廢止許可證;藥品品項異動;價格調整;藥品安全資訊風險溝通表;藥品包裝變更)

關於兒童用藥安全,我們該注意些什麼?

2023年6月14日
文/李懿軒藥師

編審/張雅惠 副教授

近期兒童用藥安全議題在社會上討論得沸沸揚揚,筆者以藥師的觀點,將兒童用藥分成四個階段:看診/買藥時、領藥時、交託藥品時、給藥時,分別講述我們在照顧小朋友們的用藥時該注意甚麼事項。

 

首先,家長帶小朋友就診時,要清楚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如症狀是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持續的時間多長、不舒服的程度等等。小朋友身體若有些特殊狀況,也要在看診時說明,例如小朋友的體重、有沒有藥物過敏史、蠶豆症、對什麼藥物比較敏感等等。甚至像是給藥時間、次數、藥品可以停藥的時間,也可以跟醫師討論。前述的注意事項,也一樣可以適用症狀輕微到藥局經藥師評估提供一些症狀緩解的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以下簡稱指示藥品)時。不過要特別注意,一般服用指示藥品若是症狀沒有緩解,還是要把握時間就醫。

 

在看完醫師領藥時,可以確認小朋友的姓名、性別、年齡是否正確,並確認交付藥師的「處方箋」與領到的藥物是否相符。請家長們要求藥師要給予完整資訊的「藥袋」,包含藥品名稱、劑量、用法、用量、適應症、副作用及注意事項…等。如果藥師已經將藥包成餐包形式,也應該要求藥師要清楚標示藥品外觀,與提供「藥品明細」,以利回家後還可以正確辨識藥品。

 

有時候我們會聽從醫師的建議,到藥局自費購買一些指示藥品,如藥品級的益生菌、維生素D滴劑等。這時候要注意藥品外盒標示的適應症,是否與小朋友的症狀相符。另外,也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劑量或是其他注意事項,如果有用藥的問題可以就近詢問藥師,以免使用錯誤而造成身體的不適。如果藥師評估年紀或症狀不適合使用指示藥品,也會適當轉介就醫。

 

以上的建議,是因為不一定都是由家長給藥,可能透過托育人員或教保員給藥。在藥品有明確資訊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在交托藥品時可以安心、放心。領藥是看病的最後一關,但卻是藥物治療的起點。如果有任何用藥上的問題,一定要把握領藥的時候再次跟藥師詢問才能離開。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趕時間或是不敢提問,而造成藥物使用上的誤會。

 

如果時間許可的話,也盡量不要要求藥師磨粉。盡量保留原型藥物至需要給藥時再磨粉,或請醫師採用兒童專用劑型,可以避免磨粉後藥品難以辨別,或是混和藥水導致藥物資訊不清的狀況。如果真的需要藥師調製成藥水,也要要求藥師在藥水上清楚標示裡面所含的藥物,若服藥後產生問題才能追溯。在使用兒童藥水時,也需要正確的使用量杯給予相符的劑量;如果劑量太小,也建議可以改用針筒進行量測,以避免量測誤差造成藥物的過量或不足。

 

在家長託付藥物給托育人員或教保員時,給藥與接受藥品者的角色轉換。家長應該將醫師、藥師的指示,以及藥袋上的資訊,清楚且完整的向托育人員或教保員說明,其中包含用藥方法、劑量、時間、副作用與其他注意事項,並且留有托藥單等紀錄。如果是自費購買的指示藥品,也需要將說明書上的使用方式、用法、用量跟注意事項,完整的交代給托育人員或教保員。這也是為何本文不斷強調每個環節藥物資訊的重要性,唯有透明的藥物資訊,當小朋友吃藥有問題時,我們才能有清楚的資訊去追溯是流程上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無論家長、托育人員或教保員在給藥時,務必遵守「三讀、五對」的原則。三讀是指確認的時間點,包含「拿取藥物時、給藥時、放回藥物時」;五對則是需要去核對的內容,包含「病人對、藥物對、時間對、劑量對、途徑對」。詳細執行三讀五對的流程,並且留有紀錄,可以讓我們在照顧一位以上小朋友時,避免疏忽的發生,讓執業的時候更加的安全、家長更加地放心。